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都受着一定心理的支配。人的腐败行为也不例外。现实中的社会病态心理对腐败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作为社会细胞的人,在相互的交往过程中,彼此互相影响,从而形成连锁性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就成为社会性的心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虽然是低层次的、不系统的、自发的意识表现形式,但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作用却不能低估。病态的社会心理与各种消极腐败行为的关系,往往比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更为直接和密切。这些消极腐败行为虽然不乏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受着非理性的需要所驱使,属于社会心理的范畴。因此,我们对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的探讨,除了政治的、经济的、历史文化之外,还必须探讨其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
由于社会病态心理并不代表我们这个社会心理的主流,它往往和一些正常的心理现象互为表里,相互交织,因此很容易被我们所忽视。但只要我们从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观察和分析,就不难发现病态的社会心理的确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并干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一切生物都服从自动平衡法则而生存,人类也是如此。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外界的刺激使人的心理失去平衡,人们就要作出恢复平衡的反应,而当这种反应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人的心理就会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协调的状态。改革的不断深入,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旧体制转换的磨擦等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诸如社会分配不公、权钱交易、行贿受贿、买官卖官等社会丑恶现象,使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接受的消极信号太多,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归结起来,对人的腐败行为产生影响的社会病态心理主要有以下表现:
1.对腐败现象“闻着臭,吃着香”的矛盾心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对腐败现象,人们往往谈起来咬牙切齿,唯恐对少数腐败分子惩处不力;相反当人们自觉或不自觉成为某一腐败行为的直接受益者时,很少能坚持自己的初衷,坚决抵制的,更多地表现为半推半就,甚至一反常态为腐败分子说情开脱。更有甚者,痛恨归痛恨,当自己亲口尝到这决“臭豆腐”的味道后,对自己的行为不仅不感到内疚,反而觉得一切都是合理的,不沾一点反倒不合算。
2.“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投机心理。这种心理当初主要存在于个别素质不高、心术不正的领导干部之中,现在已经在社会许多有“权”的人中广为渗透蔓延。这些有“权”的人,依仗职权,从行业和单位小团体利益出发,置大局利益于不顾,不惜以牺牲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代价,奉行“有权不用,过时作废”的信条,千方百计地弄权谋私,拼命去攫取不正当利益,追求单位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值。
3.生活消费上互相攀比的虚荣心理。出于一种浅薄的自尊心,有钱的挥金如土,以钱多和会花钱为荣耀。无钱和钱少的想不通,便千方百计地搞钱装门面,形成超前消费和畸形消费的习惯。相互攀比的结果,一些消费欲望高而实际收入低的人心理越来越不平衡,个别胆大的便想歪门邪道,甚至走上违纪违法道路。反腐败斗争中揭露出来的许多案例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最好印证。
4.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这是一种值得忧虑的社会流行病,其症状是体现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短期行为。表现犹为突出的是,一些党政首脑为官一任,不是把工作目标放在长远,通过自身坚韧不拔的努力改变面貌,造福一方,而是一味追求所谓政绩,企图在短期内得到升迁和提拔。于是乎,说假话、假数据、假样板、假政绩屡见不鲜。其结果政绩上去了,干部升迁了,但所工作地仍然山河依旧,有的甚至后退,最终倒霉的还是老百姓。而一旦提拔升迁落空,便破罐子破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什么理想、事业统统抛之脑后。
5.看一切都不顺眼的赌气心理。社会分配不公,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一些人自恃看破红尘,看不到社会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而是以一种消极的心态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片面地夸张和放大社会的阴暗面,一叶障目,是非不辩,良莠不分,自觉或不自觉地原谅了自己的某些不正常的举动、不合理乃至不合法的要求。
6.视老实人为傻子的倒错心理。如把坚持原则视为假正经,把谦让大度视为迂腐,把横行霸道视为有魄力,把腐化堕落分子视为能人等等。总之,谁安分守己,廉洁自律,老老实实地说话办事,谁就最多只能落得一个“好人”、“老实人”的美称,而这个美称在一些人眼中实际上成了无用和可怜的代名词。因为社会上常常会产生这样的逻辑偏见,人老实就不会动脑筋,不会动脑就办不好事,办不好事就不值得推崇和重用。
7.提倡廉洁自律与不甘吃亏的矛盾心理。廉洁自律是对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最基本要求。做到这一点,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以国家、集体和人民大众利益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忠效力。而现实社会生活中,少数腐败堕落分子或成天沉醉于灯红酒绿、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之中;或凭借钱能通神,到处请客送礼,网络关系,纠集黑势力;或跑官买官,一旦得逞,赁借到手的权势,作威作福,欺压百姓。凡此种种与党员干部必须保持自身廉洁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对自觉保持自身廉洁的党员干部,无论从社会评价还是舆论宣传上都很难得到有力支持,无形之中导致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减弱。
8.人格面具与真实人格截然分离的异常心态。人要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生存,在某种特定场合戴上一定的人格面具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现在不少人把这种生存策略滥用到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场合。其具体表现是,在公开场合句句是原则话,官方语言,而背地里却尽是一些深奥模糊得使人捉摸不透,或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待人接物态度、处事方法和人生哲学。什么是与非、合法与非法、合理与不合理,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合理合法,就不存在是非了。这种异常变态心理不仅使一些腐败分子越来越狡猾,一次又一次地逃脱了惩罚,而且把许多正直善良的人的心灵也搅得越来越阴暗混浊。
上述社会病态心理现象既是某些消极腐败行为对现实心理环境不断刺激恶化的结果,也是诱发各种消极腐败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
现实社会心理环境对人的行为选择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它既限制规定着行为选择的范围,又影响着个体行为的定向。社会病态心理作为现实社会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引起重视,得到必要的疏导和控制,它就会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一定范围内的人的行为表现出主要的影响力。因为与别的方面的影响力相比,它往往更强烈、更集中、更容易迎合人的某种需要。
社会病态心理虽然是一些浅层次的消极心理现象,但根据心理学的实验,事物的表现现象往往比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即使象国家干部这样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也极易被浅层次的社会病态心理所左右,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步入歧途。除少数怀有阴暗心理的人之外,大多数人的受影响是不自觉的。因此,以下一些危害结果的发生就不大容易被人查觉。
首先,国家干部的角色心理受到破坏,遵守角色规范的自觉性降低。同一个角色,当社会上人们对某个角色的期待与要求不一致时,该角色扮演者的内心就会矛盾。内心冲突的结果,他完全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干一些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该干的事,以恢复心理的平衡。实际社会中一惯作风正派、办事认真的逐渐变得不那么认真,甚至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的现象已不少见。
其次,病态社会心理所造成的消极心理氛围容易使腐败行为受到原谅,以致合理化。什么“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什么“大公不能无私”,什么“不贪白不贪,不占白不占;贪了也白贪,占了也白占”等等,大家都这么想,这么认为,久而久之,一切都可以理解,一切都无所谓。而那些一切按章办事,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利益的反而显得不正常了。这就是病态社会心理不加控制,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循环,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不断传播沟通所造成的结果。而当这种不良心理内化为一些人的行为动机以后,再去矫正和防治就很不容易了。
第三,病态社会心理强化极少数人的违纪违法动机。违纪违法犯罪是社会病态行为的极端表现。违纪违法行为往往是行为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作的尝试。虽然行为人自身的素质对其行为起决定作用,但由于心理环境是行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社会的消极病态心理对违纪违法行为的付诸实施无疑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无用的人不违纪违法,违纪违法的人有本事,当官的贪污浪费再多不犯法,自己随便捞点算什么的心理影响下,一些本来就有违纪违法心理倾向的人就会把自己的不良动机付诸行动。一旦从违纪违法中尝到甜头后,更感到那些病态心理的“合理”性,因而更加有恃无恐,一挺而走险。
总之,病态社会心理不仅对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利,也是诱发各种犯罪的一种很重要的心理基础。
三
从以上对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病因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传授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大家可能接受,而真正把它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往往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较长过程;而不良社会心理从相互传播到产生行为效应,其过程却是十分短促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自觉的、下意识的行为动机往往比自觉的、意识到的动机具有更大的行为驱动力。因此,控制腐败行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就是控制和防止病态社会心理的发展和蔓延,尽量减少其恶性感染。
第一,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社会舆论是大众的意见和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也可以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正确的社会舆论是对人民群众正确合理的意见、愿望和要求的综合,与空洞抽象的政治口号和说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必要的政治口号和说教不可没有,但应控制在最少和效果最佳的限度。否则,即使正确合理的舆论也不客易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在反腐败的舆论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要特别注意典型案例的报道和评论。一方面,使人们看到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真正决心和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另一方面,以案说法说理,使流传在社会上的某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和想法不打自消。
第二,注意解决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大多与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下大力气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往往比做许多思想政治工作,造多少社会舆论都管用。否则,道理讲得再多也只是隔靴搔痒。
第三,改善群体氛围。作为一个社会,大到各阶层,小到每个单位、每个群众,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心理氛围和心理环境,这种特定的心理氛围和环境对其所在的每个成员都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在一种积极、友善的社会氛围中,某些病态的社会心理就不大容易传播蔓延,因为人们更相信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不会被那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和想法所左右。
第四,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拓宽干部群众的知识面。容易接受暗示是一种盲目的表现,它往往与缺乏知识、缺乏经验联系在一起,也与个人性格上缺乏独立性、不善于独立思考有关。因此,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磨炼人们的意志,培养人们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减少人们接受他人暗示的可能,提高对病态社会心理传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与腐败行为息息相关的病态社会心理的传播蔓延。